EN

搜尋

Search

您可以按任何鍵關閉視窗

Store

進駐店家

Surprise !

高流彩蛋! 依序點擊以下鍵盤字母,發現高流官網小驚喜!

K
M
C

滑鼠左鍵 以及點擊鍵盤 任意鍵 可以關閉提示

Aug 27, 2025

十年一刻的空間革命:LIVE WAREHOUSE與高雄的音樂地景共構

Back to List
:::

十年一刻的空間革命:LIVE WAREHOUSE與高雄的音樂地景共構

編輯/高流公關部 楊庭瑄 - 2025.08.27

「請出示入場票券喔!」兩位工作人員站在LIVE WAREHOUSE入口兩側,高聲向魚貫而入的觀眾不斷提醒,手上的入場章也不斷按上每個人的手腕內側。週末晚上在駁二特區裡的LIVE WAREHOUSE聽演唱會,已經成為高雄市民習以為常的休閒選項,然而,這番盛景其實是十年來音樂人與推動者共同耕耘的成果。

從荒地到基地,公部門推動「軟體先行」奠定基礎

十年前,LIVE WAREHOUSE僅是駁二的一方臨港倉庫。因應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的興建計畫,時任文化局長史哲提出了「軟體先行」理念,在硬體場域完成興建前,先透過推動如「南面而歌」台語歌曲徵件計畫、「活化流行音樂創作展演空間試辦計畫」、協助南台灣高中熱音聯盟成果發表等軟體活動,實地瞭解高雄整體音樂環境的現況與需求。當時雖有高雄世運主場館、巨蛋體育館與月光劇場,卻缺少可容納千人左右的室內音樂展演場域,於是在2012年12月大義倉庫整頓之際,參考當時市場上大型Live House場地,同時強化隔音設備、拉高場地高度,打造可容納1400人的大庫、230人的小庫,並於2015年5月正式啟用,成為全台首座由公部門興建營運的Live House。

身為高雄人的藝人吳汶芳回憶,「小時候想接觸音樂,只能在那些同時經營樂器行和Live House的空間裡流連,幾乎只有雄中對面的ATT能提供舞台。」2006年起,駁二出現了露天表演劇場(月光劇場前身),即使沒有屋頂,仍不減損舞台的新潮,再到「大港開唱」的辦理與The Wall的進駐經營,駁二的演出變多了,也吸引更多人購票觀演,「當時還沒有捷運和輕軌的舊港區就已經悄悄產生了改變。」後來汶芳離開家鄉,再因為演出或活動回到高雄,看著當年的小倉庫,已成LIVE WAREHOUSE,緊鄰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甚至能在高雄世運主場館聽到Coldplay演出,這都是她小時候無法想像的未來。

公營體制,成為地方音樂產業生態堅強的後盾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簡妙如教授於2023年發表的〈Covid-19中的Live House:臺灣中小型音樂場館的生存結構與挑戰〉指出,全台Live House於2022年統計約有37間,Covid-19疫情期間雖驟減至28間,但她受訪時表示2024年起又逐漸復興,如「海邊的卡夫卡」進駐北、高流,Legacy TERA以及SUB LIVE也於同年亮眼登場,隨後商業空間融入音樂展演、部分Live House的歇業退場,如今(2025)約為45[1]間。但不論如何消長,綜觀南北,音樂產業與Live House的分布仍明顯集中於台北,高雄的民間業者投入較少,大型空間更是缺乏,因此簡教授認為LIVE WAREHOUSE的「公有公營」身分,不僅創造「沒有商業壓力」、「可回應社會公共文化需求」、「較不受私人經營者的偏好、營運及財務能力所影響」等優勢,在高雄的Live House生態,乃至於全台灣巡演場地中都扮演特別的角色。「不能把它看成公營事業,反而是地方政府扶植地方音樂產業生態的政策工具,也是具體實踐。」

這些優勢讓同樣是凝聚新興或特定曲風樂團的音樂企劃「壞兒來福」主辦人Jemp與「團結英雄會」主辦人肯尼特別印象深刻。從製作、現場執行或宣傳曝光,總能感受到LIVE WAREHOUSE細緻入微的協助,「是讓人感到安心的後盾般的存在。」Jemp分享新興樂團對於硬體製作面通常較陌生,高流的技術服務部會仔細的核對需求,現場流程作業流程也相當精確,能讓演出者理解到「喔!原來我按時的繳交資料是有意義的,而非只是形式。」在宣傳執行面,不擅行政的肯尼非常感謝場館同仁面對五花八門的要求與詢問,總是給予最大包容與協助,主動提供曝光資源之餘,甚至比他還積極提出「催票策略」。加上「票房拆帳」的收費制度與外縣市演出者的交通補貼,都讓演出成本壓力銳減,肯尼誠懇表示:「我有時候會請一些外縣市的團來,他們其實都蠻羨慕高雄有這個場館的。」


[1] 此段落全台Live House數量僅供參考,因定義方式不同,可能產生落差。


Live House之於城市,是補位也是根基

近年高雄成功舉辦多場令人注目的萬人規模演唱會,「演唱會經濟」成為熱議話題,高雄的音樂城市形象也不脛而走,但大型演唱會一年的數量及檔期有限,平時的、常態性的2000人以下現場音樂展演,即維繫音樂產業的平時運作,也是培育音樂人及產業人才的重要生態系,而LIVE WAREHOUSE正是支援高雄演唱會經濟良性循環的空間,彌足珍貴。

2021年宣布回鄉深耕的滅火器,對於LIVE WAREHOUSE的角色也有深刻體悟,「LIVE WAREHOUSE是高雄第一個規格比較完整的Live House,當城市有音樂祭或是大活動的時候,會產生短暫的激情,會很澎湃,那在平常的日子怎麼延續對音樂的喜愛?Live House成為很重要的場域。」

火氣音樂的執行長Ken回憶,自己大學時期時常從台南跑去高雄的The Wall月光劇場,或是一些已經不在的場地看演出,不同城市的樂團來到高雄演出,或是幾個好朋友樂團一起舉辦拼盤活動,那種「樂團之間的互動」以及「和觀眾之間的交流」是讓彼此成長的養分,也讓他深深著迷,並義無反顧踏入音樂產業,回顧「壞兒來福」的初衷,也是希望能透過這一實踐,延續這樣的音樂場景。

大象體操的吉他手凱翔也分享自身的轉捩點,「大象體操兵役後復團,在小庫演出的那一晚,是我決定要以音樂為職業的重要時刻,看著專業的場館在高雄深耕,彷彿鼓勵著我也能在高雄以職業音樂人的身分成長」,更進一步提及LIVE WAREHOUSE為產業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曾參與淺動夏令營、工作坊的學員,許多都曾到LIVE WAREHOUSE實習、工作,如今這些新生代音樂人有的已是台灣業界重要的燈控、音控;有些更早已在全球巡迴,甚至任職於國外錄音室。」

讓音樂留下來,對場域更多的想像與實踐

截至2025年,全台由民間經營的公有空間已增至9家,公部門自營者也來到5間。除原來的高雄LIVE WAREHOUSE、新竹的風LIVE之外,還有北流的Live House D,以及台南文創園區的漂丿白鷺 Live House、花蓮文創園區裡的花聲客廳。LIVE WAREHOUSE作為台灣最早、最具代表性的公營音樂場館之一,雖然經營方式容易受到制度性挑戰與公部門常見的行政包袱牽制,但由於LIVE WAREHOUSE始終與台灣現場音樂生態的保持緊密連結,貼近當前音樂市場的走向及類型,因此依然受到演出藝人的青睞。[2]

有了過去十年的累積,現在的LIVE WAREHOUSE應如何把握優勢、未來又該如何創造獨有的價值?簡妙如教授提出具體方向,「專注於創造高雄獨特的音樂文化,如何不同於首都,既能國際又不失在地性,將目前的演唱會經濟效應作更好的外溢」,像知名藝人的近距離小型演出、經營在地音樂基地、規劃在地樂團固定演出時段等,皆有助於培育聆聽文化,與陪伴在地中小型樂團的成長。


[2] 感謝簡妙如教授於2025年7月受訪提供本段提及之數據調查,為高流紀錄LIVE WAREHOUSE十年帶來更具專業討論的觀點。


Jemp補充指出,高雄目前雖有穩定的聽眾基礎,但依舊少了一點「聚集」。每每演出結束,樂團、樂迷一哄而散,總是令他深感可惜,認為如果有更合適的場域,讓大家得以會後小酌,交流今天的演出或消化感動的餘韻,會逐漸形成對於場域的歸屬感,因而更容易培養固定的觀演社群,甚至是促使更多優秀音樂創作者的誕生。

若以「中小型樂團的成長」切入,肯尼認為,雖然海音館填補了5000-6000人級距的高雄大型場館規模層級,卻仍缺乏300-500人的中型展演空間。50位樂迷到百樂門酒館,場面便能顯得熱鬧;岩石音樂大約100名觀眾就能玩得盡興,多數樂團從這類場地起步,對票房較有自信後,便選擇進攻小庫,但大小庫間坪數的巨大落差,即便小庫演出滿場,也讓樂團不敢貿然挑戰大庫。加上現在音樂祭的選擇繁多、票價親民,比起樂團專場,樂迷或許更願意多花一些錢,取得與不同樂團的接觸、看到國外或知名度高的演出,以及各式各樣市集與免費活動等複合式體驗,在在考驗專場的辦理。

場域記憶不停傳承,音樂夢想持續燃燒

細數高雄的Live House,八重洲、ATT、子宮藝文、豆皮、Join Us、水星酒館、百樂門、LIVE WAREHOUSE,承先啟後了高雄的獨立音樂場景,大象體操的凱翔感性地說:「這些陪伴我、大象體操、淺動藝文長大的音樂展演場地,有的大有的小,有的親暱有的專業。無論形式如何,它們都在我心佔有極度重要的位置。」

對於新生代樂團「吾橋有水」與「NeaR Band你阿伯」而言,LIVE WAREHOUSE或許更是意義非凡。自2021年起,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為創造音樂人才在地發展契機,舉辦了新興樂團選拔大賽「樂團興奮波」,吾橋有水與NeaR Band你阿伯分別為第一、二屆的冠軍。NeaR Band你阿伯想起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能在專業的場地演出,最後還獲得冠軍,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肯定與鼓舞。那段經歷就像是種下了一顆種子,讓我們更有信心往前走,也成為我們繼續創作的重要養分。」

吾橋有水毫不吝嗇表達對LIVE WAREHOUSE的依戀與喜愛,「即使後來有機會在許多不同的場館演出,LIVE WAREHOUSE始終是我們心中最特別、最喜愛的地方,沒有之一!對我們而言,這裡不只是一個表演場地,更是一個能夠讓音樂人安心演出、盡情發揮的場館,這種安心和歸屬感,很難在其他地方找到。」

隨著最後一段旋律消散在空氣中,觀眾們大聲喝采,心滿意足走出LIVE WAREHOUSE,晚風悠緩吹拂,輕軌駛來,喀噠作響,十年來,超過千場[3]大小演出於焉發生,有近五十萬[4]名觀眾為音樂齊聚於此,更有著無數幕前幕後工作者的投入與付出,方成就一場場淋漓盡致的演出。

這裡是產業育才的基地,是樂團築夢的起點,讓音樂人夢想起飛,讓充滿能量的作品,在這裡被聽見、被看見;這裡讓音樂魅力交匯,讓文化底蘊累積,這裡是──LIVE WAREHOUSE。[5]


[3] 統計至2025年6月,共辦理1,021場演出。
[4] 統計至2025年6月,共計478,975位觀眾入場。
[5] 感謝受訪藝人吳汶芳、「壞兒來福」主辦人Jemp、「團結英雄會」主辦人肯尼、樂團滅火器、火氣音樂執行長Ken、樂團大象體操、NeaR Band你阿伯、吾橋有水(依本文出現順序排列),為 LIVE WAREHOUSE 十年里程碑紀錄文,提供寶貴經驗分享與相關協助。

已複製連結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M USIC
M USIC
M USIC
M 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