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搜尋

Search

您可以按任何鍵關閉視窗

Store

進駐店家

Surprise !

高流彩蛋! 依序點擊以下鍵盤字母,發現高流官網小驚喜!

K
M
C

滑鼠左鍵 以及點擊鍵盤 任意鍵 可以關閉提示

Jul 21, 2025

張凱特 X 正派《音樂行銷必修課:抓住TA的決勝關鍵!》講座側記

Back to List
:::

張凱特 X 正派《音樂行銷必修課:抓住TA的決勝關鍵!》講座側記

編輯/高流公關部 - 2025.07.21

在大數據與自媒體崛起的浪潮下,音樂產業的生態結構正經歷劇變。現今音樂人不再完全仰賴傳統唱片公司,而是透過多元平台與樂迷直接互動,逐步建立起個人品牌與社群。像草東沒有派對、落日飛車、大象體操等團體,皆以獨特風格吸引分眾市場,使資訊傳播進一步走向碎片化,傳統行銷模式也面臨全新挑戰。如何利用演算法,打造創作者與粉絲間穩定而親密的互動,透過龐大數據勾勒粉絲輪廓、投其所好並精準溝通,正成為音樂行銷的新解方。

本次由高雄流行音樂中心主辦的「產業工作大解密」講座,邀請具有20年以上音樂產業經驗的 Fantimate 創辦人張凱特,與鄭宜農創辦的「邊走邊聽有限公司」營運長李昀儒,分享在數位時代中,如何以數據思維因應市場變化,並以鄭宜農為例,探討藝人能帶給粉絲的價值,反推如何呈現藝人定位。

張凱特 X 正派《音樂行銷必修課:抓住TA的決勝關鍵!》講座側記

講座由主持人FIFI開場,粉絲支持歌手的方式已發生顯著改變:20 年前人們透過剪報、買唱片、排簽名會支持喜愛的藝人,如今則轉向數位平台的點閱與追蹤。凱特順勢引導學員思考,在數位時代中,粉絲的「足跡」存在於網絡世界,而數據能否協助我們洞察粉絲在訂閱、購票、蒐集周邊等行為中的親疏關係?這成為理解受眾樣貌並建立資訊傳輸策略的關鍵。

凱特首先解析今昔差異,過去音樂公司透過市場調查與「流行公式」打造藝人,目的在於迎合大眾口味;而今的獨立音樂人則擁有更高的創作與行銷主導權。她強調:「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那個東西你要怎麼強調它、放大它,這也是當你在做行銷、做定位時很重要的一件事。」

即便行銷手法百百種,凱特仍強調回歸基本觀念,她提出兩個關鍵詞:「分眾行銷」(Segment Marketing)與「行銷漏斗」(Marketing Funnel)。分眾行銷就是「投其所好」-資源有限,不可能廣泛接觸到每一個人,必須先定位自己是怎樣的人,才能選擇適合的媒體、活動,甚至訪問等合作方式,並鎖定正確的目標客群(Target Audience)。接著,透過焦點訪談與後台數據,試著描繪他們的形象(Persona),並還原受眾從認知、考慮到購買的旅程,則是「行銷漏斗」,最後便是擬訂對應的行銷策略。

理論與實務間該如何對應?凱特以Fantimate成立初期所承接的蔡健雅《Let’s Depart 給世界最悠長的吻》演唱會為例,首先從蔡健雅的社群後台數據下手,交叉比對經紀團隊對蔡健雅粉絲的實際觀察,像是穿著打扮、年齡層等,以及調閱售票系統的消費者輪廓,核對後台數據呈現的群眾面貌是否符合現況。凱特說這是因為若過去的行銷策略不夠精準,後台數據是可能產生誤導,因此在數據分析上的「不斷交叉驗證」,也是行銷判讀中不可省略的步驟。

「行銷策略的制定是需要不斷抽絲剝繭、蒐集資訊的」,團隊透過Spotify排行榜來瞭解最具熱度、討論度的作品後,分析出蔡健雅的粉絲面貌,透過抽樣訪問,描繪粉絲的Persona,並梳理出粉絲重視的可能議題為:擔心遺漏演唱會資訊或搶不到票,以及需要結伴才有動力去看演出,所以「如何針對鐵粉們做資訊覆蓋並創造瘋搶的態勢」、「如何替粉絲揪團來看演唱會」成為策略核心。

除了售票前的記者會辦理,團隊也將廣告預算投注在Podcast,以蔡健雅高辨識度的嗓音作為鉤子,確保第一時間博取樂迷的注意並接收演唱會消息,同時藉由廣告投放做出大量的擴散與宣傳。憑藉精準的鎖定、消息的散佈與鋪墊完整,讓目標群眾密集接收到這些資訊,兩萬張門票最終在開賣半小時內便售罄,堪稱「不可能的任務」!

音樂行銷組合千變萬化,但凱特坦言數據的累積需要時間與耐心。鄭宜農與黃玠都曾經面對台下只有寥寥觀眾的情境,仍堅持創作與不停演出,「大部分的創作者一開始一定都會經歷一段這樣的時間,他得要蹲著,在做好這些基礎打底的工作,然後邊做邊調整。」凱特與正派一致認為,關鍵仍在創作者的自我定位與獨特風格,唯有透過不斷累積自身的數位資產,觀察跨平台的群眾反應,並將過去容易四散於各平台的消費者資料,如受眾輪廓、使用習慣、消費足跡、粉絲感興趣的元素等,收回自己手上,方能思考轉化成為藝人經營洞察(insight)。關於掌握數據的重要性,凱特建議學員一開始即堅守自身話語權,未來較不容易陷入被平台規則限制的窘境。

說到藝人經營insight,正派則以鄭宜農為例,先帶學員們回顧她的演藝之路,檢視從離開火氣、創立邊走邊聽,再到跳脫環繞星系概念的專輯《圓缺》等幾個形象重塑的重要時間點。為讓粉絲理解宜農具備歌手、演員、作家等多重身份,團隊嘗試用品牌思維梳理形象,把宜農變成一個品牌,定義宜農是甚麼樣子、會做甚麼事、會說甚麼話,並如何放大自身強項,向媒體、大眾呈現「宜農就是如此複雜但美妙」,並將這樣的形象延伸至社群策略與訊息設計上。

觀察發現,宜農的粉絲喜好長文與細節,越Detail,按讚數、轉發率、分享數越高,因此找到Fantimate的凱特討論,延續宜農的會員網站「Space N」名稱,規劃製作一本具有深度長文的刊物,讓宜農的忠實粉絲可以留下來,與其一同成長,進而催生了「會員制」。

大部分的創作者都需要直面「作品是否能與商業市場產生互動」的考驗,為了讓創作者與粉絲建立更親密的音樂社群,所以凱特總是大力推動歐美日韓常見的「會員制」。付費會員制不但可以直接接觸到忠誠度最高的核心粉絲,也能建立專有的緊密感,像宜農為會員們製作了許多專屬的內容製作物,例如Space N刊物、獨家幕後花絮、優先購票權利、會員限定的講唱會或簽名海報。正派特別提到考量宜農內斂的行事風格,海報的贈送非大張旗鼓的宣傳,而是以「默默照顧」粉絲的方式,進一步強化粉絲的連結感。主持人額外提問如何思考會員制的長期效應,凱特跳出來補充,第一年她比較在意這些「明明知道只會收到一本刊物的狀況下,仍義無反顧支持宜農的粉絲」對於會員制的接受度;第二年則較關注「留存率」與「觀望者是否最終加入」,這些觀察都成為調整策略的重要依據。

張凱特 X 正派《音樂行銷必修課:抓住TA的決勝關鍵!》講座側記

課程最後,凱特提醒學員們在追求數據與流量的同時,也要具備行銷人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審視數據的真實性,重新定義創作者與平台的關係。正派則補充音樂行銷工作的根本,在於對創作者的認同與支持,「你要喜歡、認同這個藝人!」,尤其在資源有限、單打獨鬥的環境下,與團隊成員間的共通價值觀與工作默契格外重要,並直呼「如果沒有基礎的愛,你們是不會長久的,相信我!」,凱特也深表認同說道:「熱情能驅使你去到很多地方。」

此外,凱特也分享自己一路以「我要怎麼協助我的創作者朋友能活下來,靠自己的作品活下來」的核心提問,在音樂產業內外來回摸索,透過產業外的知識與邏輯系統,回望產業內遭遇的困境,最後發現答案或許來自產業之外。她鼓勵大家,「平常要多看其他產業是怎麼經營自己的粉絲,他們用甚麼方式去跟大家互動」,跨界獲取靈感,正派也補充,他們同樣曾離開音樂產業一陣子,如今再回來,便可以嶄新的角度去思考與解決問題,期許大家都能找到專屬的工作心法,持續前行!

張菁紋(凱特)

正派

 

已複製連結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KAOHSIUNG
M USIC
M USIC
M USIC
M 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