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火器樂團 25 週年《Quarter Century》巡迴演出回顧——用 3 小時和滅火器坦然誠懇地走一趟人生旅途的回望成長之路
作者/子皿有限公司 共同創辦人 伍孟軒|影像提供/火氣音樂|攝影/瀚動影像有限公司 葉豐堯 - 2025.07.01走入熟悉的LIVE WAREHOUSE,初夏的高雄夜晚伴隨著完售的人潮湧入,會場內溫度逐漸升騰。VCR的前奏一下,在熟悉的場域中仍抱著未知的期盼,我開始從頭觀賞合作到第10個年頭,最有默契的夥伴們精心製作的滅火器25週年《Quarter Century》巡迴。
第一次看滅火器的現場是在2011年的大港開唱,當時被朋友推薦買了《海上的人》這張專輯,懵懂地開始穿梭在各大Live House、音樂祭等場景。當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在「聽團仔」這個名詞還沒出現的年代,滅火器的歌迷就自發地為自己驕傲取名「火種」,在Line音樂社群未活躍的年代,「Team Fire」(滅火器歌迷創立的臉書社團) 分享的每一場演出訊息和歌單內容早已凝聚著北中南各路火種,用自製的火旗、橡皮艇、自製的衝撞指南影片享受著每場大小演出。
25週年《Quarter Century》巡迴一如其名,帶著歌迷跟著滅火器一起重新回到成團的起點,重新走過樂團的起伏,回應社會與時代的變動,替人生不同階段的回憶和感動,找到一首首能夠高聲齊唱的歌曲。巡迴歌單是採取「順時序」的方式編排,滅火器精選從第一張專輯到最新滅火器專輯的代表歌曲,用近3小時的長度,將25年的音樂生涯在觀眾面前盡數攤開。
隨著演唱會持續進行,歌曲從16歲甫成團滿腹青春熱血的第一輯《Let’s Go》、至稍微累積群眾後意氣風發躍上舞台的《海上的人》,從當兵後接觸到社會現實面的《再會!青春》,到經歷最大危機、從谷底浴火重生的《Reborn》。隨著年歲累積,從唱著憂國憂民的宏大志向的《無名英雄》,到步入家庭唱著甜蜜負擔的《家和萬事興》。樂團好友,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Podcaster 何勁旻(何A)也友情相挺,替貫穿整場演出的VCR串場獻聲,道出成團的甘苦。VCR裡不僅留下了團員們從青澀求學到組成家庭的模樣,大大小小的演出場景,從校園巡迴到屬於自己的音樂祭,也揉合了台灣社會脈動的剪影。
〈Let’s Go〉的前奏一下將我從當年大港開唱的回憶中拉回,14年後我再次聽著相同歌曲、台下揮舞著復刻當年LOGO的火旗,時光默默倒流。2首歌後,〈人生〉標誌的前奏響起,「火種」們默契地指揮前排開圈,隨著樂團節奏一頭栽入Mosh Pit的熱汗衝撞中,全場情緒也隨之點燃。回到家鄉的滅火器更加地放鬆,與台下歌迷更像是朋友一樣,一起振臂高呼,也一起幹譙。用每一階段滅火器的經典曲目,牽動著全場歌迷一起又哭又笑又吼又跳。
某次在與日本工作夥伴閒聊的過程中,他好奇地問我:「你覺得滅火器凝聚歌迷的特殊魅力到底在哪裡?我們要怎麼聚攏日本歌迷的熱情呢?」,我想了想與他說:「我想是滅火器音樂中忠於當下的真誠、與直面未來的勇氣,成為陪伴許多人成長的動力」。在這場回到初心的Live House Tour中,滅火器用他們年過四十的幽默與餘裕,自信且專注地詮釋這1/4世紀的歷程,沒有矯揉做作的環節橋段、沒有華麗的視訊視覺,應該就是最能本真發揮他們魅力的本格賽場了吧!
在這個講求人設的時代,什麼才是真誠的展現?我想直面人生低谷、學習接受自己歷程的全貌,可能是其中一種方式。演唱會中段,大正像是與老友在酒館閒聊般,與台下樂迷聊起在推出《Reborn》專輯前,樂團度過的人生黑暗期。他輕描淡寫地說:「當時我們什麼演出的錢都收不到,就一起躲到石垣島想辦法。為了讓這個團能夠繼續,我們在最後一個晚上決定自己開公司。反正都是死,死在自己手上比較甘願」,樂團許久未唱的〈石垣好朋友〉背景program的三味線旋律與海浪聲,彷彿也跟著當時的悔恨、不安與迷惘立體深刻了起來。我看著台上的大正唱著人生最低潮的黑暗時期,為鼓勵自己寫下的〈台11〉:「為了我的夢,我會繼續走」時皺巴巴的表情,忍不住猜想:他可能如同台下的我們一樣,也正被撐過去人生苦辣的自己狠狠感動激勵了一發。
時序走入晚近發行的專輯時,演出還有個耐人尋味的小插曲:〈十二月的你〉時有樂迷在台下比起「叉叉」的手勢,似乎想以無聲的抗議改變樂團演出選曲。樂團當下立即暫停演出,懇切地與樂迷溝通:「這樣不好⋯⋯這些歌單都是誠心誠意準備給大家的,這首歌在歌序裡他有它的意義在。如果這首歌你不喜歡,可以出去抽煙。我也沒有生氣,但是這樣的編排作為一個整體,是有意義的。」鄭宇辰也直爽地補充:「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不然你和你討厭的那群人不就沒有兩樣了。」演出結束後、歌迷們在Threads上不好意思地坦白「太皮被叔仔們訓話了啦!真歹勢」,與滅火器團員像家人般的互動,讓人想起《家和萬事興》中文案的一段:「喜歡滅火器就是進入一個家庭,沒有血緣關係卻更加緊密」,可預見在接下來的滅火器演出中,這些讓滅火器險些成為台灣 X Japan的歌迷們應該會更常穿梭在滅火器的大小現場、支持家中長輩(?) 吧!
在社會氣氛動盪、全球地緣局勢劇變的當下,社會各界對未來的不確定感與焦慮也滲透至演出現場,日常的國族認同焦慮也展現在這場演出中:演奏至〈海上的人〉一曲時,高舉起連綿的台灣獨立旗的樂迷被一一扛起,以翠青的台獨旗海浪承載迎接到前排與觀眾近距離互動的滅火器主唱大正。從來都是敢於社會議題直言不諱的滅火器也真摯的迎接樂迷對時代的憂慮:「當台灣人要有台灣人的驕傲,要有台灣人的骨氣。在這裡,所有的表達都是自由的。把你們的所有旗子都舉起來吧!」,全場隨著音樂高呼「Let me stand up like a Taiwanese!」,將這陣子的鬱結一吐而快,激昂體現臺灣這塊島嶼所孕育出的生命力,與台灣人面對強權仍不畏懼的骨氣。
這25年來,滅火器因為對團員們相信的理念毫不遮掩,訕笑與攻擊一路以來從未少過。但事實上,在這一次次的打怪升級中,積累的經驗值逐漸成為滅火器現場演出中難以忽視的飽滿衝擊力。如同大正坦言,並不是沒有追求過如同偶像般的影響力,但隨著團員的年紀漸長,滿腔的憤怒也在挫折、低潮、立業、成家後,把歌曲與對生命的態度打磨得更為紮實穩固,不再隨風浪擺盪的安然自得。他也的確貫徹了近期的人生哲學:「40歲這個年齡給自己的目標就是『不討好、但真誠地做自己』,把想要分享給大家的做得最好」。在這場演出中,滅火器展現了成軍以來一貫的真誠——面對挫折時怒吼後替自己打氣,面對打壓直挺挺地站著,驕傲地喊出自己的認同,面對扶持相挺的人們,奉上全心全意的感謝。
當天與我一同在台下觀看演出的還有從2016年便開始與滅火器有諸多合作的演唱會導演柏君、2011年便開始與滅火器共同工作的昔日夥伴季剛等人。明明三人看滅火器演唱會的次數應該都已上百次,我們還是在演出的不同段落紛紛落淚。看著滿場和我們一同被逼出熱淚的觀眾,我想是因為滅火器在唱著這四分之一世紀旅程的同時,他們編排出的這場貫徹他們誠摯直拳哲學的歌單,也帶領看著這場演出的人,紛紛走了一遭人生的回望成長之路的緣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