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1.0 到 3.0,在高流找到新風景與不變的初衷 - 與「有点氷」創辦人Fifi聊她的日式刨冰與生活態度
訪談撰稿:高流公關部|影像提供:有点氷 - 2025.03.03高雄天氣炎熱,吃碗冰很日常。不過「有点氷」的Fifi和人生夥伴阿三,對這碗刨冰的想像與投注很不尋常。專賣日式刨冰的「有点氷」,2017年創業在苓雅路開賣,歷經疫情與家庭成員增加,1.0轉換到市中路的2.0,如今進駐高流3.0,除了擁有一片海,有点氷,其實很有溫度。
一碗清冰連結日本與台灣,開啟「有点氷」的味蕾探險
「有点氷」賣的是日式刨冰,創辦人Fifi在日本念大學專攻媒體編輯與設計,那些年並未特別喜歡吃刨冰,反而是畢業後的一次日本旅行時品嘗到這看似簡單的甜點竟有著細膩的口感體驗,也從刨冰職人身上發現,原來工作可以這麼開心,種下了創業的種子。
Fifi原本就愛看料理節目,長期吸收的轉化成養分,就算是一碗日式刨冰也有太多自己的想法,歷經約一年的嘗試與試吃,決定和人生夥伴阿三創業,在家鄉高雄的苓雅路一間50年老屋開店賣冰:有点氷,一語雙關,好記也好吃。
「日本刨冰與台灣常見的剉冰最大的不同,是冰體更加細緻,入口即化。」Fifi說,即便是敏感性牙齒,吃了也不會不舒服,日式刨冰也不像雪花冰那樣甜膩,關鍵與挑戰是淋在清冰上熬製的獨家醬料,不同的搭配讓風味層次更加豐富。她在台日刨冰各有的特色間取得平衡,讓刨冰的口感與醬料當主角,憑著對料理的熱愛與不斷嘗試,逐步刨出「有点氷」獨特風格與口碑。
不斷變化的空間與口味
「這間店就是一間很不固定的店,沒有什麼固定的東西,會一直換一直換!」被問到有点氷的風格,Fifi說得開心自在,從店內擺設到使用的器皿,甚至是冰品品項,都會隨著心情與靈感更動,讓空間保有一種流動感與真實生活的況味。空間設計,受從事室內設計姊姊的影響,Fifi對空間有自己的想法,1.0店面保留老屋的原始感與雜貨店的氛圍,不會刻意營造日式風格,回歸她的直覺與喜好。
關鍵的冰品口味,「有点氷」的品項每隔一至兩個月就會更換,除了幾款基本經典款口味,其他會依當季食材或靈感變化,就算是熱銷款也不保證會是定番菜單,偶有客人抱怨喜愛的口味無預警下架,Fifi認為這正是「有点氷」的特色──每次來都能有新的驚喜。
重視細緻感受的她分享「冰的溫度」與「刨冰的技術」的重要,即使使用相同冰塊,也會因溫度不同讓冰的口感產生差異。她更是對醬料的選擇與搭配特別講究,從台灣茶、黑糖到各種果醬,選用茶粉或茶葉,每一款口味使用的原料都經過多次的測試與調整,而她也特別喜歡挑戰不同的風味組合,會使用粉紅胡椒、肉桂、甜椒粉等辛香料來增添刨冰的整體層次感。
想像一下:覆盆莓紅心芭樂蘋果、芋泥鹹蛋黃香酥培根、桂花紅茶烤布蕾、波本威士忌蘋果肉桂、法式藍莓百香果,每一道都是Fifi不斷動腦筋,帶著熱情去碰撞與搭配的成品。
3.0:來到高流,實現「看得到海的願望」
「有点氷」3.0進駐高流低音塔靠海側二樓空間,從市區老屋到港灣,空間轉換是機緣,也是Fifi心願的實現,「我一直有個願望,如果要搬家,下一家店一定要能看得到海。」當她第一次搭手扶梯踏到音浪塔二樓,望向一片海景瞬間,心裡已有了答案,3.0的想像與期待。
3.0延續1.0以來「溫暖、放鬆、沒有距離感」的理念,放眼一切都是她的想像與堅持,在質感、溫度與個人風格中取得平衡。幾幅親手繪製的畫作,上頭寫著「ーカキ氷 ノーライフ(No kakigori=日式刨冰 no life)」的宣言,通透可邊調製冰品邊觀察客人吃下第一口冰瞬間表情的吧檯,上頭掛著Normann Copenhagen泡芙系列與IKEA的白色燈具,透出溫暖的光,她希望這家店就像家,客人可自在進來吃冰,沒有壓力的感受空間的氛圍,有完全面海可以獨享的座位區,旁邊也不忘保留一坪空間給老員工、愛犬哈利。
問3.0要傳遞什麼給客人?「暖心質樸」這四個關鍵字,是Fifi想透過每一碗不斷推陳出新口味的冰品,在自己一手打造的空間內想要讓每一位客人感受到的溫度。這一切,或許可從店內掛著從1.0到3.0,對自己很重要的一句話所製成的霓虹燈得到力量:
"She believed. She could. So she did."
Fifi早已把這句話內化為信念,提醒自己當初的勇敢與堅持,保持對冰品研發的熱情不減,不斷嘗試新口味,未來希望能結合高流的特色,創造與這片海景呼應的冰品。「我希望,客人來這裡,能開心地吃完一碗冰。」這是她和阿三從 2017 年到現在,始終不變的初衷。
Aru.gori 有点氷|日式刨冰喫茶店
夫婦2人と犬一匹でお店を営業しております
非純純寵物友善店,內有哈利
地址:鹽埕區真愛路1號音浪塔2樓
營業時間:週三~週日 14: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