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曲36-蟄伏後的水到渠成
作者/流行音樂工作者 左光平|影像來源/金曲GMA Facebook粉絲專頁 - 2025.07.14今年的金曲獎開始前,我去了迪拉的Podcast和1976的阿凱一起做了分析和預測,有時分享個人感想,有時腦洞大開預測當下氣氛。那天迪拉問了一個問題是,你覺得金曲獎是什麼?其實我不算知道怎麼一言以蔽之,尤其金曲獎在我心裡是一件這麼重要的事情。阿凱說了,他說:「其實就是華語樂壇的最高榮耀。」我聽完心想,三十六屆了,確實還是引導滿多人、蠻多方向、蠻多新事物的理解,很多音樂工作者甚至當成一年一度的「有效宣傳」,典禮上創造的感動與機會,不勝枚舉。我想是阿凱說的這樣沒錯。
官方資料上顯示,本屆金曲獎共有291家單位、1,648張專輯、23,486件作品報名角逐金曲獎,不過以實際上的報名邏輯,件數其實並不等於曲目數。比方〈足芳足芳〉同時報名了最佳作曲人、最佳作詞人、最佳編曲人和年度歌曲獎,那麼單這首歌的報名,就會是「四件」報名項目,也就是說,實際的總曲目數應該會在8000首左右,雖然不到大家哀嚎的兩萬多首,但也著實夠初審評審耗費時間和心力了。而近兩年已非全然主席制,而是由各界對文化部影視局做推薦後,由影視局做評審的遴選與安排,再委託評審團主席主持會議並對外發布討論過程,這些結構與人選當然也會讓名單有不同的呈現。而今年評審團整體的結構上中生代感相對少些,似乎較多中生代分布在技術項目而不是演唱類,當然這是一個評審結構領導結果的獎項,這次的評審人選分布可以理解為何導致結果的極端化。至於評審團主席的會後採訪,其實令蠻多關心金曲獎的人略為失望,當然一定有同仁記錄大部分過程,客觀結果和數據我認為應該屬實呈現,最後選擇的方式有點可惜。至於實際票數和領先群的差距與人選,一定有更適切表達和形容評審團整體努力,但又保持可能原本不想傷害任何人心情的說法。我個人是贊成公布大部分投票數據,加以輔佐討論時的當下敘述,那比較像是一個評審團對今年美學呈現的客觀方法,也是責任。
今年在典禮上最受矚目的音樂人非李竺芯莫屬,除了三座大獎之外,寫下首張台語專輯獲年度專輯大獎紀錄,這是個抽象與實際上,面子和裡子都獲得極高肯定的結果。過去唱片體系常循金曲名單尋找未來合作對象,近年發行氣氛常意味鼓勵創作或獨立製作,讓許多非大型投資規模的作品也有機會一展長才。斜槓音樂人不論幕前幕後均能有精彩表現,有些其實也早就「玩」在一起,發行作品時常常已是蟄伏後萬事俱備的狀態。今年的金曲獎對我而言,最大的感想就是許多「蟄伏」後的成果,提供了最大的能量。
李竺芯並非全新面孔,但是早期仍以比賽或專案型單曲居多,一首〈誰偷走了我的橡皮擦〉大家記憶猶新,許富凱前作《五木大学》亦有李竺芯兩首出色創作。《Suí水》專輯除了有台語的地氣噴發,更是女性自主與文學使用的總和。除了文字上的魅力,音樂也充滿想法,並且執行得有強度也有溫度,特別想提〈拌拌咧〉使用的Afrobeats在台語男歌手入圍的馬克SAVAGE.M全專輯中亦能高度體驗,音樂世代的律動感已然進化。綜觀過去李竺芯經歷至今,「蟄伏」便是最佳寫照。
當晚有幾個畫面直到現在我仍然印象深刻,其中一個是愛紗在台上宣布最佳演唱組合獎,得獎的是動力火車那個當下,鏡頭轉向動力火車,他們坐在座位上,尤秋興掩面仰頭,那一刻不需要眼淚我都感動了,而且完全明白,他們掩蓋不住的驚喜和終於沒讓大家失望的心理成就實踐。我覺得比起入圍,得獎的運氣成分可能還會再更高一些些,動力火車是幾乎每張都入圍的演唱組合,近十年也重新品牌建立成功,巡演和作品相互輝映,時運照出一條光亮之路,二十年後亮麗二封。
金曲歌王是重量頭銜,由於獎項設定的緣故,嘻哈歌手與演唱歌手會放在同一個項目比較,當然最後往往是得出一個總和結論後,經由過半數評審同意後給獎,也常因此打開許多有趣視角。今年度歌王呂士軒在音樂領域中其實已合作無數歌手,擁有製作與創作能力,更有獨特音色,得獎實至名歸。陳珊妮、孫盛希、艾怡良以及熊仔均是音樂夥伴,過去也曾以Smashregz身份入圍最佳演唱組合,和陳珊妮共同創作〈成為一個厲害的普通人〉入圍最佳作詞人獎。自Smashregz開始累積,至今亦已經營超過十年有成。
黃子軒自2009年開始組團,開始被金曲獎看見,是暗黑白領階級《回家的路》獲得最佳客語專輯,此後陸續以黃子軒與山平快及黃子軒個人名義發表作品,今年以《牛騷New Soul》專輯終獲雙料肯定。他在新竹的東門市場建了錄音室,除了錄音之外也持續有Live演出,希望讓回鄉唱歌成為一件日常的事情,舊城的派對築起新音樂元素的牆,串連出根源與文化的火花。客語的學習與使用時有些微門檻,比起台語的普遍更有難度,而本土語言的創作也始終在獎項的討論上常有路線之爭,顯然今年的給獎上選擇了多元的實驗態度。耕耘多年,黃子軒終於找到新的聲音傳達方式,功勞與苦勞兼具。
同樣蟄伏多年的姑慕・巴紹Kumu Basaw以《格拉孫Qrasun》獲得最佳原住民語歌手,從她的感言裡也明白,擔任多年歌手演出和聲的她,終於擁有了自己的聲音。以福音、靈魂與抒情作為主要音樂內容,近年許多原住民語專輯大放異彩,今年更是強奪許多創作項目的入圍名單,與時俱進的融合能溫潤傷痛,但也讓所有的快樂與讚美更加放大,讓祝福能雨露均霑。
這些等待,都讓今年的金曲獎對這些不害怕蟄伏的音樂人得到應有的肯定。坦白說在今年典禮舉辦之前,我個人曾經有點擔心這份名單在典禮宣傳上的吸引力,但是典禮結束後的討論,讓音樂圈許多正在努力的人都得到超過相對的回饋,那不一定是得獎與否的成就,而是吸引到更多讓自己把音樂做下去的動力。除了華語世界之外,今年也有許多在國際上受到肯定的作品綻放能量,由落日飛車與HYUKOH合組的限定雙團合一,《AAA》專輯獲獎也在預料之內,在金曲獎舉辦典禮之前,《AAA》巡演便已在全球有數十場的演出,叫好叫座,更是台韓共演的新樣貌。原住民語歌手戴曉君作品《VAIVAIK尋走》除獲得最佳原住民語專輯外,更在典禮前獲得2025全球音樂獎世界類金獎,並在澳洲與加拿大等地巡演,帶給世界無國界的音樂傳達。今年擔任評審的張凱翔也是大象體操樂團的成員,前次世界巡演已有六十場的規模,更在非華語世界得到眾多樂迷喜愛。所有的元素指向國際化已是必然趨勢。
表演節目這幾年也漸漸擺脫某種「金曲」視角,今年雖維持多數「致敬」觀點,但表現均相當出色。楊乃文與告五人的特色流搖滾詮釋、那屋瓦少女隊加上Ponay卜奈的初生之犢能量、漂流出口與貨櫃兄弟終於站上金曲舞台的傳承告解、雙語歌后彭佳慧歌唱生涯的三十而立、蕭煌奇與巫啟賢對恩師與好友的細膩詮釋、魏如萱柔中帶剛的哽咽追思,當然還有MISIA無條件的奮力一搏。今年像是大家手拉著手,往同一個方向看,凝視未來的一致感。
典禮結束後,我感受到更多,來自於年輕音樂人的「不怕生」,他們像是已經自然而然地擺脫「常常需要自我介紹」的不自信,發表感言或面對提問時的掌握度相對也高,準備充足。最佳新人獎得主的someshiit山姆提出相當具有質量的感言,在對自己的不信任與懷疑中娓娓道來,完全不需提示。有時候瞥過幾眼畫面,反而觀察到意義上大家覺得比較有知名度或是有可能家喻戶曉的,參加了典禮卻像是擔心自己可能格格不入,表情上散發的不確定感比較強。這或許是接下來年度音樂盛事需要取捨的角度,都在前進的人們要怎麼用適切的角度被看見,被聽到。創作歌手雖然多,但是能唱但不見得會寫的人是不是不該被低估?這不見得是「新」與「舊」的問題,而是大家需要更多的音樂基底做感想的包裝,同樣一個故事怎麼說?怎麼擺脫茫茫歌海裡的人微言輕?我想還是一個終生都會繼續存在的自信問題,前提是不害怕「蟄伏」。